□本报记者 薛蒙蒙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刚过去的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彰显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仍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教师群体在职业发展、权益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十分关注教师发展,通过调研,聚焦教师评价机制、师资培养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言,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贡献智慧力量。
保障教师群体权益
教师群体的权益保障是维持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的关键所在。
民进福建省厦门市委会调研发现,不少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合同不透明、职业前景不明朗等多重困境。如部分高校存在合同条款模糊,岗位供需失衡,薪资偏低,年龄限制等问题,让青年教师发展受限。
对此,民进厦门市委会撰写了提案,建议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现状,提出要加强法律保护,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窗口,为青年教师提供合同审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对高校的招聘和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提高薪资待遇并提供职业发展平台,确保其收入与工作量和专业水平相匹配,完善培训体系,鼓励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
民革东华大学支部党员乔雪瑛则关注到高校女教师“在职业人与家庭人的双重角色中疲于奔命”的现状。她建议在高校层面,推出针对性支持措施,包括设立“家庭应急弹性工时”,让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完成工作,建立教学科研任务动态调整机制。
编外教师作为基层学校师资的重要补充,这一群体的权益保障直接影响基层教育队伍稳定性。民进福建省漳州市龙海总支主委纪华勇关注到,一些编外教师无法与在编同工同酬,也无法参与职称评聘,应有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纪华勇提出有关部门应调整编制政策,适应新高考模式、选班教学、小班化以及向乡村倾斜的需要。
纪华勇建议,招考有教学经验的编外教师,编外工作取得县级及以上的学科和综合表彰的可增加招考分值;连续受聘编外教师3年或5年及以上且教学突出、获县区及以上表彰或学科比赛优秀的,可通过遴选考试成为正式编制。
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其均衡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仍面临区域资源失衡、师资配置不均、编外教师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民主党派组织为破解基础教育师资难题、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切实路径。
县中作为县域基础教育的核心力量,其师资水平直接影响乡镇学生教育质量。民进广东省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县中教师队伍面临待遇相对较低,优秀教师引不进、留不住,教学资源匮乏,行政事务繁杂,学历层次较低、骨干教师不足,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机会有限等问题。
民进广东省委会在今年省两会上提交《关于聚集师资支持县中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提案》,建议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县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方面向县中优秀教师倾斜,提高新入职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开展常态化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师资培训,内容涵盖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等,注重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优化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推进县中与高校、名校托管帮扶,通过派驻校长教师团队、定期到校指导、线上优质资源共享等形式提升县中办学水平;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给予学校自主招聘权,鼓励定向培养本地教师,探索县中多样化发展模式。
民进广东省委会还针对广东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建议。经调研发现,广东省内区域资源差距大、师资配置失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协同育人机制短板、高校帮扶成效有限等问题,如粤东西北农村地区教学楼年久失修,图书室、教学设备陈旧落后,乡村教师老龄化态势明显,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稀缺。
为此,民进广东省委会提交《关于推动广东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建议强化基础保障,“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基金”,优先升级欠发达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设备,搭建省市县帮扶梯队;聚焦人才培育,“完善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明确规定城市骨干教师赴乡村支教1-2年,将此刚性要求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紧密挂钩”,差异化提升乡村教师补贴,开展全省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完善共育体系,构建家校社企政协同育人体系,如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社区与学校共建基地,企业参与职业体验、定向培养等,政府建立联席会议统筹资源;推动高校深度赋能,省教育厅携手高校制定5-10年帮扶规划,开展定向师资培养与在职教师进修,开放高校讲座、实验室资源,打造实践基地。
不仅是区域间教育需要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等不同教育领域也需要均衡师资力量。
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表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规模庞大,但提升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瓶颈是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双师型”(兼具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职教师资。现有27所拥有教育博士点的高校,主要是面向基础教育,基本未真正涉及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而中高等职业院校对博士层次“双师型”领军人才、优秀专业带头人需求迫切,高职院校中青年师资也有提升学历与技术能力的强烈需求。
因此,许玲今年向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布局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单位的建议》,建议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申报教育博士点开辟“绿色通道”,根据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殊性,大力支持具有良好“技术师范”基础院校新增为基于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博士点,并单列教育博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招生录取计划;深化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探索本硕博连读模式,构建师范性、职业性、学术性三性融合和师范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三教贯通的培养新模式。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机制是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抓手。
民进厦门市委会调研发现,“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在高校中逐渐普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意是为了实现教师聘任的灵活性,但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评价体系的功利化和懒政化,导致青年教师更倾向于牺牲教学时间来完成科研考核。
因此,民进厦门市委会建议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审机制,减少对量化指标的过度依赖,更多地考虑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术贡献的多样性。优化评价机制,建立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视教师的长期发展和潜力,避免短视化倾向。提供成长发展空间,打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如设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民革党员、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龚建议在评价机制改革上,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推行分类评价标准,简化职称评审流程,对长期扎根乡村的教师,开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民建会员、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初级中学副校长汪哲昌反映,中小学教师评价激励体系存在评价标准过于主观宽泛、评价主体缺乏多元性、区别性评价简单粗放、评价后续工作未受重视等问题。
因此,汪哲昌建议:科学优化考核体系,定性和定量指标科学有机结合,学校结合实际建立绩效考核架构,公示考核内容;构建多方参与评价机制,明确多元化评价操作流程,学校建立校领导、一线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教师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利用评价结果制定教师培训规划,设立名优教师奖励基金,开展教师进退机制,对未获得最高任职资格聘任的,可降低岗位聘任并接受专项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