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成
我国能源转型面临复杂多变、不确定性高的背景,如何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性是我国能源转型必须厘清的难题。以高比例(近)零排放能源为主将是未来转型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外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在此大背景下,我国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也同样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成为我国能源转型和“双碳”战略必须厘清的重大难题。
一、我国能源转型面临的背景
笔者将我国能源转型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背景总结为两个关键词,一是复杂多变,二是不确定性高。并以“5个半多层”嵌套结构来对此加以描述分析,即:1个大圈、2个半中圈、2个小圈。
“1个大圈”即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这一大圈的主要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支持下,未来全球技术进步将以过去十倍以上的速度快速迭代,全球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我国新质生产力概念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四个关键词: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也是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四大核心词。在此大背景下,能源与“双碳”技术的进步同样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大方向,深度分析与研判是重要前提。
“2个半中圈”即我国发展阶段、“双碳”战略,以及美联储货币金融周期。
“中圈一”即我国当前正处于中等收入经济阶段,未来10至15年将迈进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如果没有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产业机构和社会结构变革将是基本确定的。但在技术变革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产业变革也将出现明显的不确定性,一产的二产化,二、三产的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等均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笔者曾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提及这种影响,即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显著提升一产和三产的劳动生产率,显著改变二产劳动生产率增长明显高于一产和三产的状况。这对各主要经济体的能源转型,以及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进程,也将产生巨大影响与冲击。
“中圈二”即我国“双碳”战略。我国已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2024年7月30日,国办发〔2024〕39号《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省市两级与重点行业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并在2024年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中得以确认。在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碳排放总量控制难度最大的时期将是“十六五”和“十七五”阶段,2040年后,全球能源和“双碳”技术经过多年的加速迭代,很多关键性技术将逐步实现市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或将变得更为容易。
“半圈”为美联储货币金融周期。由于2024年9月美联储刚刚步入降息通道,未来6至8年将利好全球经济和金融发展,因此,笔者将其算为半圈。按以往的周期规律看,国际油价等全球大宗商品在此周期中将出现明显上涨,但因前阶段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全区大宗商品价格并未出现明显下降,国家油价降至80美元每桶后又出现反弹,黄金价格则一路上涨,因此,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中,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出现明显波动趋势,并与“特朗普2.0”冲击相叠加,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将变得错综复杂和更加难以预测。
“2个小圈”即“特朗普2.0”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
“唯一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是西方媒体对“特朗普2.0”的主要评价。尽管“特朗普2.0”驱逐非法移民、对外发动关税战,对内实施“大而美”减税法案,都会起到促进通胀的作用。但其上任之初就开始实施的与其“1.0时期”一样的放松环境规制,大力开采页岩油气的美国优先政策,将起到明显压低全球能源价格的作用。新能源技术,特别是光伏技术会否如“1.0时期”一样,在全球低能源价格的压力下,出现明显的技术突破,特别是以只有单晶硅多晶硅成本1/5至1/3的过氧化物光伏(2024年麻省理工学院评选的继人工智能后第二大最具潜力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光伏技术,使得可再生能源市场再次得到巨大发展,整个能源结构将会因此产生巨变。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复杂时期。202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结果明显超出预期,下半年将面临“特朗普2.0”不确定性影响,中美经贸谈判的结果将对下半年出口增长产生明显影响。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0%,促消费扩内需成效明显。投资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1.2%,尽管国家明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制造业投资增长7.5%,但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87万亿元,仅同比增长2.8%。虽然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已基本挤掉,房屋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在去年10份已基本触底企稳,但房地产投资仍将长期处于负增长区间,因其与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密切相关,必将对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走势产生明显影响。再加上“十六五”期间要由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转向总量控制为主,其对“十五五”期间我国能源转型的影响将更为复杂多变。
二、未来我国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上述“5个半圈层”的复杂国内外大环境影响下,我国未来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存在着若干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能够确定的是高比例(近)零排放能源为主的转型发展方向,未来将以高温气冷堆、快堆等新一代核能技术为主,核聚变能否在碳中和目标年之前实现商业化仍存在诸多未知数。与之配套的将是风电、光伏等可再生技术大规模应用,特别是以过氧化物光伏和钙钛矿为主的第三代光伏技术在2030年前后将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届时不仅我国能源结构将迎来新一轮巨变,新型储能、煤电调峰等配套产业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第三代光伏技术市场化的基础上,结合碱性电解水(AEM)、管道输氢等技术的商业化可能,氢这一新型液体燃料的使用成本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传统的燃料乙醇等生物质液体燃料相比能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将基本决定其未来市场前景,也将决定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及液体燃料发展方向。
车网互动同样是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汽车作为智能终端和储能单元的作用将日益凸显,充电后的行驶里程也将由目前的三四百公里增长至1千公里左右,95%以上的电池容量将成为储能与车网互动的重要资源,随着我国相关试点示范项目的进行,未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第三代光伏技术市场化后,家庭与企业都将成为重要的车网互动场所,储能与煤电调峰的压力也将大大减轻。
智能社会对产业发展的要求是生产的柔性化和灵活化,个性化生产与定制也是重要方向之一。而生产的柔性化和灵活化也正是新一代光伏技术发展对负荷侧的更大要求,更加注重在数字化智能化基础上的“荷随源动”,并采取各种政策加以推动,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的柔性化和灵活化发展,将成为我国负荷侧应对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2030年前我国实现碳达峰后,省市两级与重点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与考核。地方与企业在制定“十五五”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重大转变的潜在影响与冲击,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十五五”规划的质量与可行性。
此外,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向,产业链下游企业对中上游配套产品的碳减排将逐步有所要求,不仅有绿电直供、PPA等不同程度要求,而且对第三方核查认证机构也有不同要求,因此,我国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进程中,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电网改革发展中,要以支持经济和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绿电直供等试点示范,为未来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作者简介:崔成,民革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蒋天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