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这位老人是我的父亲、抗战将领杨汉烈。这张照片拍摄于1977年,那天父亲身着中山装,站在黄河之畔,身后是巍巍白塔山。黄河水奔腾不息,那波涛声中蕴含着岁月的沧桑。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的家国情怀愈加浓烈而深沉。前不久,我作为抗战将领的遗属,领取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掌心捧着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滚烫的荣光与父亲的教诲瞬间涌上心头。
我的父亲是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杨森的次子,1919年8月出生于四川广安。青年时期,父亲杨汉烈思想进步,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1934年,在北平育英中学念书的他目睹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进而觊觎华北的侵略行径,受到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鼓舞,他弃学从戎。七七事变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后,我父亲从黄埔军校第16期步兵科毕业,随国民革命军第20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第二次和第三次会战等战役。
1941年9月,日寇加强了对长沙的攻击,发起第二次长沙会战。10月9日,国民革命军第20军追击日寇欲渡新墙河,不料攻势受挫,新墙河对岸的一支日军炮兵,为掩护其残军撤退,以暴雨般的排炮轰炸正乘胜追击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为避免造成严重伤亡,部队被迫停止前进。我的父亲杨汉烈带领二三十人的小队,绕到敌炮兵阵地右方,直扑一门安放在最右侧的大炮,众人一拥而上,迅速砍翻几名日本炮兵,然后掉转炮身,装上炮弹就向日军炮兵阵地一阵猛轰。日军炮兵大概从没遇见过这种近战打法,顿时晕头转向,纷纷喊叫着弃炮而逃。我父亲等人见状,趁此机会,拔步猛冲,攻克了敌炮兵阵地。之后,部队顺利越过新墙河,我的父亲杨汉烈的英勇也给将士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1年12月,在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我父亲所在部队遭到日军偷袭。当时担任骑兵连连长的父亲,带着140名官兵发起了反冲锋。战斗完全是近距离展开,敌我双方士兵交错在一起,肉搏激战,我父亲身体多处受伤,但他坚持不下火线。经过两个小时鏖战,增援部队赶到,将这股日军全部歼灭。
1944年9月,父亲杨汉烈随同部队来到广西与日军作战,当时,双方的军队在天河打起了遭遇战,此番遭遇战,父亲在对当时形势作出分析判断后,命令下属的一个连兵力依托地形,就地隐蔽,对日军展开阻击,另一个连的官兵对日军侧翼迂回攻击,使得日军伤亡惨重,溃败而逃。在这几次抗日战役中,我父亲同日本侵略军进行顽强战斗,多次立下战功。
1949年12月24日我父亲率部在四川金堂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师师长、西北军区参议室副主任等职。1955年转业地方工作,历任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革甘肃省委会副主委、甘肃省侨联副主席、西安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及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组组长等职务。1987年在兰州因病逝世,享年70岁。
我的父亲始终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1955年转业地方工作后,经常带病坚持工作,积极参政议政,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许多有益建议,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诤友。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父亲的夙愿,他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在担任西安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及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组组长期间,他主动与台港澳、海外同学亲友联络联谊,经常撰写对台和对外宣传稿件,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经常以写信的方式向居住在台湾的亲朋好友讲述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邀请他们来大陆观光、投资、经商、讲学,等等。
父亲杨汉烈的一生秉公刚直、坦荡磊落,他以严己宽人的品格为我们树起榜样,更常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遵纪守法,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以后我们一定会循着他的足迹,守好这份初心与担当,让他的期许在岁月里始终闪耀。
(口述 杨 庆 整理 甘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