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团结报 团结网
04:专题报道
~~~——民革四川省委会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纪实
蜀江奔涌处 青绿入画来
——民革四川省委会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纪实
  2024年9月,民革四川省委会对口攀枝花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调研座谈会举行。

  2023年7月,民革中央副主席、四川省委会主委欧阳泽华率队赴攀枝花调研。

  2024年3月,民革四川省委会调研组就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调度,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线化工企业、重点尾矿库环境风险防控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开展调研。

  2025年6月,民革四川省委会调研组在马家田尾矿库了解尾矿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治理工作及生态修复成效。

  (民革四川省委会供图)

  □ 本报记者 陈晓燕 王佳雯 见习记者 闻 超 特约通讯员 雍 禹

  长江,中华民族的重要母亲河,横贯东西、润泽南北,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考察调研,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定向领航。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肩负着重大使命。自2021年起,民革四川省委会对口攀枝花开展为期5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聚焦矿山修复、水资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等领域,深入一线调研、精准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书写民革的责任担当。

  近日,“四川团结行”采访组走进攀枝花,深入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家田尾矿库生态综合治理现场等地,实地了解民革四川省委会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的具体做法与亮点成效。

  实地调研——

  用心呵护长江生态蝶变

  在攀枝花市西区,阳光洒满山野,只看见连绵起伏的簇簇苍翠。重峦叠嶂间,38.9万余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挺立于岩缝间、悬崖上、谷地中,这里是我国唯一一个以苏铁类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记者一行乘坐大巴车沿着山路进入核心保护区,只见林间步道铺设整齐、科普展板林立,不时遇到游客结伴而行并正在近距离感受这片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魅力。“这里以前什么样子?‘攀钢’开展生态修复投入了多少资金呢?修复任务进展如何?……”在保护区,记者向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详细询问情况。

  曾经,攀钢石灰石矿的开采活动给保护区生态留下“伤疤”,导致山体裸露,土壤流失;如今,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这片土地实现了从“石漠化山地”到“多层级森林”的华丽转身。

  站在观景台远眺,大量修复后的矿山已经披上绿装,展现出一幅崭新的生态画卷。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攀钢集团承担了1941亩生态修复任务,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通过“异地运土、挂网保土、挡墙固土”和“光伏提灌、覆膜保水、微喷滴灌”等创新举措,大大提升了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成效。

  与此同时,保护区持续优化“天空地人”监测体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域高精度三维模型,集成无人机巡护、数字化监测等技术,实现8万株苏铁与云南梧桐“一树一码”精准监管,让生态保护从“纸笔巡查”迈向“智慧护林”。

  在攀枝花市东区,另一场生态蝶变也在悄然发生。曾有一片见证三线建设辉煌的工业遗迹——马家田尾矿库,昔日是生态治理的“老大难”,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知名文旅新地标——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走进花海,千亩花田层层叠叠,如油画般铺展,钢铁遗迹与现代园艺交相辉映,诉说着一座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

  “自1970年投产至2020年闭库,马家田尾矿库累计堆存尾矿约1.23亿立方米,曾被当地人称为‘黑湖’。”在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讲解员向采访组介绍着这片土地背后的“前世今生”。2021年攀枝花市启动花海建设工程,以“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文化激活”的路径推进治理。通过“政府+国企+民营”多元共建,引入社会资本运营,创造就业超500个岗位,年游客接待量突破7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黑湖”变“花海”的生态奇迹。

  事实上,像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家田尾矿库这样完成生态蝶变的案例,正在攀枝花市不断涌现,这也映照出民革四川省委会“见人、见事、见变化”民主监督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的开花结果。

  自2021年对口攀枝花市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以来,民革四川省委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持续组织调研组奔赴攀枝花实地开展监督工作。多年来,调研组重点围绕矿山生态修复、尾矿库治理、水生态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水生生物保护等方面,深入田间地头、矿区厂区、治理现场一线,开展系统走访和实地考察。每一次调研,调研组都会与相关负责人面对面座谈,及时掌握整体情况、工作推进和治理成效。

  “我们希望用专业调研把问题摸清、把建议提准,真正为攀枝花绿色发展注入民革智慧和力量。”民革攀枝花市委会主委魏渠河在接受采访时说。

  统筹部署——

  汇聚民主监督“同心力”

  在滚滚东流的长江上游,民革四川省委会正以初心为笔、担当为墨,书写着新时代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的履职答卷。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咬定目标、久久为功,才能积小胜为大胜。”这是2021年时任民革四川省委会主委的欧阳泽华在民革四川省委会对口攀枝花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座谈会上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开展民主监督工作中,民革四川省委会始终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政治站位,谋于先、动于早、落于实,高效建立起一条高度统一、上下协同的“动员链”。

  早在民主监督工作启动之初,民革四川省委会便第一时间组建由欧阳泽华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副主委分工负责、统筹推进,机关专设工作小组,形成了纵向指挥有力、横向联动顺畅的组织体系。与此同时,民革四川省委会还聚合党内生态环保、城乡规划、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专家资源组成专家小组,构建“政治引领+专业支撑”的架构模式,为监督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推进提供坚实支撑。

  此外,在机制设计上,民革四川省委会围绕“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动态调整”的推进模式,建立起任务有安排、节奏有节点、目标可量化的工作闭环;在组织动员上,形成了“横向协同、纵向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与中共省委统战部、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为协同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民革四川省委会还将“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贯穿始终,先后召开多场专题部署会、推进会与培训会,邀请生态环境、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共同研判监督重点、细化任务分工、优化推进路径。在2022年举办的长江生态保护民主监督专项工作培训班上,来自全省21个市(州)民革组织的骨干力量集中“充电”,系统学习了生态保护知识、政策法规以及调研技巧,为全系统高质量监督打下了坚实基础。

  “攀枝花要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在岸线化工企业整治、岸线风光带打造、水环境治理改善、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精准发力,打造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示范项目。”正如民革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曾蓉所说,“这场‘大考’,既考站位,也考能力,既看格局,也看担当,更是我们以行动书写参政党责任担当的生动实践。”

  开展好民主监督工作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的落地,更是一次对民主党派组织能力和履职水平的全面检阅。从最初的谋篇布局,到制度设计、队伍建设、机制优化,民革四川省委会用一项项扎实举措,搭建起专项民主监督的“四梁八柱”,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民革智慧与民革力量。

  层层递进——

  监督成果落地见效

  5年的时间,民革四川省委会在一线奔走的脚步从未停歇。自2021年对口攀枝花市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以来,民革四川省委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并重,把每一年的监督计划落在实处,体现在成果之上。调研组的足迹,遍布矿山腹地、流域两岸。从建言献策到政策落地,一条“发现问题—建言建议—推动落实”的工作闭环不断走深走实。

  正是在这样的持续推进下,民革四川省委会年年有重点、岁岁有新篇,工作层层递进、成效步步生花——

  2021年,民主监督工作全面启动,民革四川省委会聚焦攀枝花市工业污染治理与矿山生态修复,推动空气质量改善、污水处理、固废利用等多项措施落地;

  2022年,民主监督深入推进,调研组关注尾矿库治理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出农业减排、畜禽粪污资源化和农膜回收等建议,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不断清晰;

  2023年,民主监督重心转向城市生态建设,围绕污水处理、管网改造和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提出分类利用、技术提升和长效机制等方案,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2024年,着眼于水资源管理与环境风险防控,调研组聚焦水资源节约调度、岸线化工企业与尾矿库安全,建议优化调水工程、完善预警机制、提升应急能力;

  2025年,随着民主监督进入收官阶段,调研组聚焦生态系统保护,实地察看生态流量下泄、珍稀鱼类栖息地恢复及“十年禁渔”落实情况,提出智慧监测、生态修复、资源管护机制一体推进的建议,推动生态治理成果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民革四川省委会坚持把调研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精准有力的建言建议,提交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监督成果。5年来,共形成调研报告5份、监督建议10余项,多项建议被地方政府采纳吸收,为相关政策制定、项目审批与机制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言资政不是‘提了就完’,而是一项全流程‘深加工’工程。”民革四川省委会秘书长胡兆舜说,“我们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精准建言,推动转化,让每一次调研都能为地方生态治理注入可用、可行、可持续的方案。”

  在民主监督成果的跟进机制上,民革四川省委会也探索形成了“建议定期报送—职能部门回应—进展持续追踪”的工作链条。从“提得出”到“用得上”,一套越来越成熟的制度化监督路径正在逐步完善和优化。

  “民革四川省委会不是一次性的来访者,而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他们通过一次次的深入调研、一条条的精准建言,在攀枝花生态修复的每一个关键点都留下了‘民革印记’。”中共攀枝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郑秋蕾说。

  千里长江,奔流不息;五年监督,使命如初。民革四川省委会用脚步丈量生态痛点、用建议回应民生问题,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作出民革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结报》电子报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Copyright © right 团结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观点·评论
   第03版:海峡两岸
   第04版:专题报道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数字专刊
   第10版:数字专刊
   第11版:数字专刊
蜀江奔涌处 青绿入画来
团结报专题报道 04蜀江奔涌处 青绿入画来 陈晓燕 王佳雯 闻超 雍禹2025-09-27 2 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