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记 者 蒋天羚) 9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举行202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主要活动、筹备工作进展情况。
艺术盛会双城联动,文旅融合共享精品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于10月15日在四川成都开幕,11月5日在重庆闭幕,整体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底。活动期间,将举办文华奖评选、特邀剧目展演、惠民演出、美术展览及艺术评论等多项活动,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4个群众文化作品亮相。同时,将展出全国优秀的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约1000件。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赵聪介绍,本届艺术节期间,川渝两地将携手推出“戏剧双城记”、美术作品展、杂技魔术展演,以及非遗展、数字艺术展等多元内容;还将推出10场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文化和旅游部还特别策划了“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积极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
赵聪表示,本届艺术节将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秉承“创新、开放、精品、共享、融合”办节原则,聚焦文艺精品创作,力争办成一届具有中国气派、川渝特色、精彩纷呈、暖心聚力的艺术节,持续打造代表最高艺术水准的展示平台,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群星奖植根群众,惠民演出深入基层
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闫晓东介绍了第二十届群星奖有关情况。
据悉,群星奖是面向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群众文化工作者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于1991年设立,每三年一届,今年将举办第二十届。
闫晓东介绍,群星奖评奖贴近群众、深入生活,评奖共分六大门类,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群众合唱、广场舞。
本届群星奖的参评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经过前期的初选、复评,目前共有174个作品(团队)入围终评,将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在川渝集中展示。终评将在四川省和重庆市举办。终评期间,部分参评团队还将组成小分队深入川渝基层,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开展18场惠民演出。
闫晓东进一步介绍,惠民演出的场所从传统剧场进一步向公共空间延伸,降低群众享受优质文化资源的门槛和成本。每场惠民演出既集中展示高水平的群星奖参评节目,同时也将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让本地优秀民间文艺作品配套参演。例如,重庆市巴南区的惠民演出将国家级非遗“木洞山歌”与群星奖广场舞作品创新融合,同场演出;四川省绵阳市的惠民演出扎根绵阳本土特色,让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歌舞节目与群星奖音乐作品同步上演。
文华奖扩容提质,激励创作打磨精品
文华奖是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对于繁荣文艺创作,推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悉,第十八届文华奖的评选也将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期间进行。
赵聪介绍,本届文华奖涵盖四个类别,分别是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文华单项奖、文华评论奖,奖项总数量由上一届的30个增加到55个。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时长不超过40分钟、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节目,首次增设了15个文华节目奖,目的是引导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艺术特色、人才特点等开展多样化创作;同时,还首次增设了文华评论奖,填补文艺评论领域奖项的空白。
据介绍,本次文华奖评选进一步合理设置了评审条件。比如,为鼓励各地持续加强对作品的打磨提升,提倡“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5年拓宽至近10年。此外,还提高了演出场次要求,鼓励作品开展常态化演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