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培春
从一名痴迷坭兴陶的大学生,到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技术能手”殊荣,再到千年非遗技艺的“摆渡人”,民革党员、广西钦州商贸学校教师张海用11年的执着坚守,在职业教育的热土上,诠释着匠心传承的深刻内涵。
泥香筑梦
“泥巴是农村孩子最好的玩具。”张海的童年记忆里,捏泥巴占据了重要位置,飞机、大炮、房子、小鸟,信手拈来。这份与泥土天然的亲近,早已埋下梦想的种子。2011年,他考入钦州学院(现北部湾大学)现代陶艺与装饰雕塑设计专业。
第一次亲手触摸坭兴陶温润如玉的胎体,目睹大师指尖翻飞间泥土化为神奇器皿,张海内心便被深深震撼,自此开启了严苛的技艺淬炼:辨识钦江两岸陶土的微妙差异,精准把控练泥的水分与韧性,掌握拉坯毫厘不差的力道,直至领悟掌控坭兴陶窑变灵魂的“火痕观察法”。
手指无数次被粗粝的陶泥磨破,汗水浸透衣衫,窑炉旁彻夜守候……日复一日的艰辛,不仅让张海全面掌握了选泥、练泥、拉坯、修坯、雕刻、烧制的核心技艺,更将“精益求精、敬畏传统”的工匠精神融入血脉,完成了从技术爱好者到“非遗传承人”的蜕变。
职教创新
大四实习,张海走进成立不久的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首次接触职业教育。彼时,该校新设的民族工艺品制作(坭兴陶方向)专业面临设备师资匮乏的困境,多靠外聘行业大师授课。然而,大师们技艺精湛却往往“会做不会教”,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把钦州坭兴陶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青年人喜欢坭兴陶,爱上坭兴陶。”师傅们的殷切期望萦绕在张海心头。于是,他决定成为一名中职教师,踏上了坭兴陶职教传承之路。
为弥补理论短板,张海参与编写出版《坭兴陶拉坯技法入门》等教材、《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等专著;投身自治区级教学资源库《民族工艺品制作(坭兴陶)》建设;获得“一种坭兴陶双层杯”“一种坭兴陶用气窑”“一种坭兴陶加工的工作台”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张海敏锐意识到,传统的师徒口传心授或单一理论灌输,难以适应现代职教课堂。他决心开辟新路,在产教研学基地,将坭兴陶从选泥到烧制的全流程系统梳理,采用“理论+实操”的沉浸式教学,手把手示范辅以视频详解,让学生“看得懂、学得会、做得精”。
紧扣“传承”与“赋能”,张海推动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将“大师工作坊”常态化引入校园。学生得以“零距离”感受大师风范与顶尖技艺的魅力,建立起对非遗文化最直接的情感认同和专业向往。“我们的职责不仅是传递技艺,还要让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张海说。
匠心引领
张海坚信,培养优秀传承人,“技”是基础,“道”是灵魂。他开设“坭兴陶文化鉴赏”特色课程,带领学生研读典籍、赏析历代珍品,深入钦州老街、古安州遗址、古窑址采风,感悟坭兴陶承载的千年历史、海洋文化与民族审美。
“一件好的坭兴陶,是技艺心血之作,更是创作者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的映射。心手合一,方成大器。”张海将对技艺的严谨、对文化的敬畏、对学生的关爱,融入教学点点滴滴。
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融合,张海指导学生设计兼具实用与美感的茶具、花器、文创产品等,打通“课堂—工作室—企业”路径。在他的努力下,学生作品被企业青睐转化为商品,优秀毕业生成为本地坭兴陶企业的“香饽饽”,学校坭兴陶产教研学基地成为钦州坭兴陶产业人才的重要源头。
“老师若没本事,怎能带出有本事的学生?”2020年和2021年两次荣获“全国轻工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22年荣获“广西技术能手”和“广西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荣获“全国技术能手”;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一系列荣誉印证了张海坚持的理念——打铁还需自身硬。
择一事,匠一心,终一生。如今,任职于广西钦州商贸学校的张海,仍以陶土为媒,在传统与现代、技艺与教育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引领着千年坭兴陶在年轻一代的手中焕发出蓬勃生机。“非遗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创造未来。我将继续在职业教育的广袤大地上深耕,为传统技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张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