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海龙
近日,有媒体曝光,部分电商平台上存在大量以“××救助组织”为名的店铺,首页配以形容凄惨的流浪猫狗图片和煽情文字。这些店铺出售的商品是名称为“流浪动物口粮”等虚拟商品,消费者下单后,由商家对流浪猫狗进行投喂,即“云投喂”。然而,有不少消费者表示,这些“云投喂”店铺普遍未公开账目明细,客服对救助基地位置、钱款用途等核心问题避而不答,甚至有不少在受到质疑后偷偷闭店。
从法律层面看,这些店铺的运作已触碰多条红线。根据《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只有依法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才能面向公众募捐,且必须在指定平台开展并备案募捐方案。而市面上的“云投喂”店铺多为个人经营,既无公开募捐资格,更未履行备案程序,其“售卖虚拟口粮”的行为本质上属于非法募捐。
骗局之所以能蔓延,与平台审核的缺位密不可分。电商平台对入驻店铺的资质核验本应严格,尤其是涉及“救助”“公益”等名义的商家,更需核查其是否具备对应资质。但现实是,连“××省流浪动物爱心救助中心”这类查无此机构的店铺都能顺利上线,标价1元的“爱心捐款”商品能售出10万+份后悄然关店,足见平台在资质审核、过程监管上存在明显漏洞。
整治这类骗局关键在于守住“透明”与“合规”两条底线。平台需履行主体责任,对涉公益名义的店铺开展资质回溯核查,对无法提供合法募捐资质的坚决清退;监管部门可参照慈善募捐管理办法,对非法募捐的店铺依法查处,公开典型案例以儆效尤。唯有让每一笔“爱心款”都可追溯、每一次救助行为都可核查,才能让真正的善意抵达需要的地方,而不是喂饱躲在屏幕后的骗局操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