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华
九月的福建华安,夜色如水,山风送爽。9月22日,台盟中央两岸融合发展交流营漳州分营暨第三届两岸少数民族乡土文化研习营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启幕。来自台湾台东县的阿美族同胞与华安县当地的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乡亲欢聚一堂,以“融合发展·庆丰年”为主题,共赴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与亲情之约。
薪火相传
营旗飘扬下的共同使命
当晚的开幕仪式,简朴而庄重。当台盟中央参事将一面象征传承与使命的营旗郑重交到营员代表手中时,全场掌声雷动。
接过旗帜的,是一位身着传统高山族服饰的青年代表。她双手紧握旗杆,目光坚定。那一刻,“我手中承载的不仅是一面营旗,更是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使命与承诺,是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是薪火相传的时代责任。”
庄重的授旗仪式,不仅是活动的开端,更是福建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生动写照。漳州是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血脉渊源深厚。
台盟漳州市委会作为此次活动主要承办单位,之所以选择在华安丰收时节,举办以“融合发展·庆丰年”为主题的活动,正是希望借助大陆丰收的喜悦,共享两岸发展的成果,推动两岸同胞情感共融、文化共鸣、发展共赢。
欢歌热舞
汇成“一家亲”的欢乐海洋
开幕式后的文艺汇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华安当地的高山族同胞首先以一段热烈的舞蹈开场,被誉为“活化石”的《拉手舞》是高山族民间舞蹈中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的舞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安高山族拉手舞早已融入族人的血脉,在婚嫁、丰收的喜庆时刻,人们总会如此围聚,以歌舞感恩自然的馈赠,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古老的舞姿,是为跨越海峡的亲人而跳,分享的是同一份丰收的喜悦,寄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台湾阿美族同胞则用一段名为《上山》的舞蹈,讲述了一个充满力量与柔情的故事。舞姿时而刚劲有力,展现青年跋涉于崎岖山路的艰辛与勇毅;时而缠绵婉转,表达其对家中爱人的深切思念与温柔守候。这段关于责任、爱与归家的表演,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台下,赞叹声、掌声此起彼伏。舞者们用充满力量的舞步、热情洋溢的笑容,生动展示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天性。歌声悠扬,舞步欢快,不少当地村民参与进来,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一起摇摆、合唱。这一刻,笑容与音乐成为最好的沟通桥梁,整个广场汇成了“两岸一家亲”的欢乐海洋。
携手巡游
文化互鉴开启融合新程
仪式结束后,意犹未尽的两岸同胞又共同加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巡游队伍,以此共庆中国农民丰收节。
夜色中,巡游队伍宛如一条流光溢彩的长龙。两岸少数民族同胞手挽着手,跟着巡游的队伍,围着熊熊篝火,跳起了欢快的圆圈舞。火光映照在每一张笑脸上,温暖着每一颗心。
“手拉手的时候,能感受到彼此手心的温度,心里特别踏实、特别温暖。”华安县的高山族表演者动情地说,“台湾同胞们非常热情,才见面不久,就已经像家人一样自然地融入了我们。仿佛我们不是初次相见,而是久别重逢的亲人。”
来自台湾台东县的阿美族代表也深有同感,他们纷纷表示:“虽然第一次来到华安,但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感受到浓浓的亲切感。尤其是和大家一起跳舞、一起唱歌的时候,节奏和笑容就是最好的交流。那种自然而然地亲近,就像回到自己部落的丰年祭一样,自在又温暖。”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研习营的台湾少数民族代表陆续深入漳州各地,参访当地的文化遗址、美丽乡村和现代企业,亲身体验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活力,在行走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凝聚共识。
“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心灵最重要的纽带。本次研习营通过文旅展示、文艺汇演、实地参访、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成功搭建起一座两岸少数民族情感联结与文化互鉴的坚固桥梁。”活动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不仅是乡土文化的研习,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契合之旅,它以最具乡土气息、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形式,润物无声地增进着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与情谊,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