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团结报 团结网
08:文化周刊
“丝瓜汤”想表达什么

  □郭权祺

  “你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吧。”最近,这句话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它源自一位博主的家庭小剧场搞笑视频。

  在视频中,博主一人分饰两角,“妈妈”问“儿子”喝不喝丝瓜汤,“儿子”明确表示不想喝后,“妈妈”开启“洗脑”模式,不断强调丝瓜汤去肝火、营养好等好处。直至儿子生气大声拒绝,“妈妈”却依旧认为是儿子肝火太旺,还是得喝丝瓜汤。

  这一视频迅速引发众多年轻人的共鸣,不少网友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那些“丝瓜汤”同款经历。

  这些场景的核心,其实是长辈们捧着满心的关怀,用自己过往的经验和固有认知,搭建起一个“为你好”的框架,却忽略了年轻人真正的需求与感受。年轻人并非不懂得长辈的好意,只是这种“单向输出”的关怀,常常让他们感到无力又无奈:想解释自己的想法,总会被“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打断;想明确拒绝,又怕伤了长辈的心。最终,很多人只能选择默默接受,把不被理解的委屈悄悄咽进肚子里。

  “丝瓜汤”的走红,本质上是年轻人对这种普遍现象的“集体吐槽”与情感共鸣。当父母用“要多运动锻炼”的经验之谈,回应子女“工作压力大”的情绪倾诉时,暴露的是两代人对“关心”的认知断层。在父母眼中,“给出解决方案”就是对子女的关心;但在子女看来,这种忽视自身情绪、强行灌输观点的行为,反而成了“不被理解”的证明。

  事实上,“丝瓜汤”引发的争议,其实是家庭沟通模式从传统“权威式”向现代“平等式”转型的必然过程。它不是亲情的矛盾,而是沟通方式需要升级的信号。

  对长辈而言,需要理解的是,真正的关怀不该是“我觉得你需要什么”,而应是“我愿意听你说你需要什么”。对年轻人而言,不妨试着把抵触的“我不要你管”,换成平和的“我想跟你说说我的想法”。当年轻人愿意主动分享、耐心解释,那些焦虑或许会渐渐转化为安心。

  年轻人渴望被看见自我,长辈期盼被感知心意,多一分换位思考的包容,少一分非此即彼的对立,才能让“独立”与“关怀”找到平衡点,让亲情在理解中温暖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丝瓜汤”话题的发酵,“丝瓜汤文学”应运而生,网友们纷纷开启二创模式,将这一梗延伸到更多生活场景中,让其成为一种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的“沟通工具”:与人发生争执时,一句“你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降降火气”,既用幽默的语言缓解了紧张氛围,又避免了直接冲突,成为一种体面表达情绪、智慧化解尴尬的新方式。这或许就是“丝瓜汤”走红背后,十分意外也十分温暖的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结报》电子报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Copyright © right 团结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观点·评论
   第03版:海峡两岸
   第04版:专题报道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数字专刊
   第10版:数字专刊
   第11版:数字专刊
“3×8还是8×3”?与逻辑性相关
《卫国英雄》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丝瓜汤”想表达什么
化州拖罗饼:中秋时节的乡愁
插在瓶里的野花
团结报文化周刊 08“丝瓜汤”想表达什么 郭权祺2025-09-27 2 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