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美
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成为热点: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式是3×8还是8×3?孩子写了3×8,却被老师判错。有老师在家长群解释,写乘法算式,先找每份数写在前面,再找有几份写在后面,应列式为:每份数×份数=总数。但这让辅导作业的家长直呼不明白:明明结果是一样的,顺序有这么重要吗?明明从小自己学的时候,只要结果是对的,就能判对!
究竟是“3×8”,还是“8×3”?就这道数学题,“70后”“80后”家长跟“90后”争论起来,背后是小学数学教材“拨乱反正”,重新建起小学数学算理体系的“承重墙”。
人们之所以为“3×8还是8×3”这道数学题争论,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记忆都没有错。因为他们在小学时学的乘法概念确实不一样。对于“70后”“80后”甚至更早出生的中国人来说,上小学时学的乘法是“被乘数×乘数=积”。学生在解答应用题列式时,必须严格按照乘法概念表述式的顺序,把被乘数写在前面,把乘数写在后面。否则就是错误答案,不得分。
但是,对于“90后”来讲,他们在小学时学的乘法并不是这个。他们在解答应用题时,无论是写“3×8”还是写“8×3”都可以,只要最终答案没算错就是正确。
人们所学的乘法概念不同,源于课程标准的改变。为了减轻学生和老师负担,教育部在2001年7月研制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的运算”部分对乘法概念作出了新规定: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不再区别乘法算式的两个乘数的意义。
对于这一变化,不断有一线教师、教研人员和高校教授发表论文,从数学概念、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各方面对这一修改提出疑问、批评和担忧。《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作者马立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严重问题》一文更是直接怒斥:这是打掉了支撑小学数学大半壁算理系统的“承重墙”,“取消被乘数、乘数区别”导致小学算术算理体系的松动。
小学阶段的数学,不只是算术运算的积累,更是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而完善的算理体系,正是逻辑思维训练的根本保障。现在,学生只能回答“8×3”,不能写成“3×8”,乘法概念回归“被乘数×乘数=积”这个唯一的标准答案。这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算术,还是逻辑的探索,这才是这场争论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