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团结报 团结网
06:文化周刊
~~~——评电视剧《归队》
~~~
~~~
~~~——纪念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
编剧的数字概念

  □孙建清

  近年来,“年代剧”佳作频出,它们大多以小见大,展现普通个体的命运,反映时代发展的洪流。

  这种还原一段时期普通人真实面貌的作品往往更易获得观众共情,因为对普通观众而言,相比较收视成绩及评分,他们更注重能否在电视剧故事情节中获得共鸣。然而,关于年代剧,观众也有属于自己的衡量标准。这类剧中,哪怕是一些细节失真,观众也会认为功夫没到位。

  以剧作《生万物》为例,根据网友留言,就编剧的数字概念梳理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关于土地。封家有18亩地,但封家人还是饥饿,只能喝粥。在剧中的年代背景下,拥有18亩地虽然无法成为大地主,但足以维持基本生存。二是关于大洋。剧中年代使用的货币是银圆,俗称“大洋”。剧中土匪绑了主人公绣绣,并向绣绣父亲宁老头儿索要赎金5000大洋。那个时代鲁迅在北京买一个四合院花去了两三千大洋,而土匪向一个村庄地主索要5000大洋赎金,这一数字令人咋舌。三是关于产量。剧中说每亩地打500斤粮食。据当时资料,无论是小麦还是玉米,鲁南之地亩产并不会超过200斤。

  年代剧,特别是反映清末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故事的电视剧,对年轻的导演、编剧来说是有难度的,人生阅历不足,对农村生活不够熟悉,加之对作品中数字的处理不够严谨,那么“露怯”的地方就在所难免了。

  一部文学作品,除了人物、事件,数据也能反映时代和作者用意。《水浒传》和《红楼梦》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金陵十二钗”等种种文心匠意无不凸显数据的重要性。

  文学的数据意义在于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研究视角,人们可以根据数据作出判断,得出某种结论,有益于文学研究,为历史留存。更加注重数字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减少一些常识性错误,这是身为剧本创作者应该具备的专业态度和对作品负责任的体现,也是赢得观众信任、维护作品真实感的基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结报》电子报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Copyright © right 团结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观点·评论
   第03版:海峡两岸
   第04版:视觉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数字专刊
   第10版:数字专刊
   第11版:数字专刊
用叙事张力与抒情性唤醒“抗联精神”
编剧的数字概念
微山岛的思念
八秩荣光 中华脊梁
团结报文化周刊 06编剧的数字概念 孙建清2025-10-11 2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