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团结报 团结网
06:文化周刊
~~~——评电视剧《归队》
~~~
~~~
~~~——纪念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
用叙事张力与抒情性唤醒“抗联精神”
——评电视剧《归队》

  □杨嘉劲

  东北抗联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较早的抗日武装,更是一支铁血劲旅。他们孤悬敌后,曾以3万兵力牵制76万日伪精锐,歼灭日军约18万人;在最艰难的岁月中,队伍仅余不足两千人,仍以棉絮充饥、冰雪为伴,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与敌人周旋到底。日前,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正确二战史观而创作的电视剧《归队》揭开了这段气壮山河的史诗。

  《归队》聚焦于一支在日军围剿下被打散的抗联小队。这支队伍幸存6人,分别是排长“老山东”鲁长生、班长汤德远、卫生员兰花儿,以及战士高云虎、田小贵、万福庆。他们在“断粮、断援、断联络”的绝境中蛰伏求生,誓要重新集结归队。作品以冷静的镜头刻画他们在故土上的生存挣扎与至亲罹难之痛,折射出三千万东北同胞“骨肉离散、国破家亡”的深重苦难。剧情后半段更基于真实历史,展现部分战士转移至苏联接受训练后潜回国内继续战斗的故事,诠释了各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并肩协作。

  作为近年来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叙事佳作,《归队》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对剧情张力、矛盾层次与历史真实感的多维度构建。该剧不仅在情节推进上跌宕起伏,更通过多线叙事将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紧密结合,展现出扎实的剧作功底与历史洞察力。

  其一,剧情起伏有致,节奏张弛有度。《归队》以一场惨烈的战斗拉开序幕,从一开始就进入高张力状态:一支16人的队伍历经恶战,6名幸存者被迫踏上各自的归队之路。随后剧情通过4条并行线索展开:鲁长生与田小贵混入参帮,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万福庆与汤德远先后落入黑矿山与劳工营,在生死边缘挣扎求生;兰花儿被土匪所救,却试图以民族大义感化山寨;高云虎则在揭露黑心矿主阴谋的过程中险象环生。每条线索既保持独立又彼此交织,叙事节奏时而紧张激烈,时而温情缓释,使观众在“寻找—重逢—再出发”的循环中持续沉浸,体验如冒险故事般的追剧快感。

  其二,矛盾冲突多元,增加戏剧厚度。该剧在矛盾设置上极具层次感,既包含敌我之间的生死对抗,也深入刻画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剧中不仅展现了抗联战士与日伪军之间的矛盾,还细腻描写了参帮中的利益博弈、黑矿场的道德沦丧、匪寨中的情义抉择,以及市镇中普通人在“保甲连坐”制度下的生存困境。更深刻的是,战友之间因离散而产生的信任危机、个人信念与集体使命的冲突,也构成了剧情推进的内在动力。这些多元矛盾的叠加,使《归队》超越了简单的敌我对立叙事,呈现出更具人文深度的戏剧格局。

  其次,《归队》的成功在于深刻把握了“以情动人”的艺术内核。该剧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与情景交融的影像语言,将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使“舍小家为大家”的主题具有真实而动人的情感基础。一方面,通过个体情感的美好,映照抗争的崇高意义。《归队》并未将英雄塑造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战斗符号,而是着力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所拥有的真挚情感。“老山东”对妻儿的愧疚、汤德远对父母的牵挂、高云虎在酒馆中体会到的温情、兰花儿与小白马之间复杂的情愫——这些细腻的人伦情感并非英雄的弱点,反而是他们选择牺牲的精神源泉。正因为懂得家的温暖、情的珍贵,他们才更深刻地意识到,没有国家的完整,个体的幸福终将无处安放。剧中战士们在亲情、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挣扎与抉择,让“舍小家为大家”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对美好生活的深切眷恋与守护意愿;另一方面,融情于景,通过山河意象的抒情,强化保卫国土的必然性。《归队》在视觉表达上极具匠心,将人物的情感与东北的自然景观深度融合,构建出情景交融的史诗气质。镜头下的林海雪原、巍峨青山、挺立松柏,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情感与精神的载体。战士们在雪地中跋涉的孤独身影、松树下刻字约定的坚定眼神、寒风中凝望故土的深沉目光,无一不将个体的挣扎、思念与坚守融入山河意象之中。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烘托出人物情感的厚重感,更从审美层面深化了“保卫国土”的主题——如此壮丽的山河,怎能任敌人践踏?如此美好的家园,怎能不誓死守护?自然景观的诗意呈现,与战士们的牺牲精神相互映照,使“为国而战”的必然性超越政治口号,升华为一种情感与文化的自觉。

  《归队》以一群鲜活的人物命运,托起了一段悲壮而坚韧的抗联斗争史。个体的遭遇看似偶然,却在叙事中凝结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正是无数平凡战士的牺牲与坚守,才汇聚成不可战胜的民族力量。正如导演臧溪川所言,该剧无意塑造完美的英雄,而是要展现“战争这张巨网下,真实的人如何在恐惧中生出勇气,在迷茫中找到坚定”。剧中每一位战士,不仅是战场上的勇者,更是儿子、丈夫与父亲,他们在小家与大家之间的艰难抉择,使“舍身赴国难”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选择。同时,“归队”不仅是身体的集结,更是精神的回归与信仰的确认。剧中的个体“归队”如溪流汇入江河,不是个性的消解,而是价值在使命中的升华。它让抗联精神落地为具体的人、真实的情,也让那段历史因这样的“心跳”而永远鲜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结报》电子报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Copyright © right 团结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观点·评论
   第03版:海峡两岸
   第04版:视觉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数字专刊
   第10版:数字专刊
   第11版:数字专刊
用叙事张力与抒情性唤醒“抗联精神”
编剧的数字概念
微山岛的思念
八秩荣光 中华脊梁
团结报文化周刊 06用叙事张力与抒情性唤醒“抗联精神” 杨嘉劲2025-10-11 2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