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琦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旅客出行需求旺盛。一些山寨订票软件便因此“活跃”起来。
山寨订票软件的“套路”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从界面设计上看,它们与“铁路12306”等官方平台极为相似,标志、色调、功能排布如出一辙,普通用户尤其是老年旅客,很难在第一时间辨别真伪。
在订票过程中,各种“套路”更是接连上演。有的平台以“快速出票费”为由误导消费者付费,每张车票额外收取10至20元不等;还有的“悄悄”勾选“优选座位”“极速出票”等付费服务选项,将额外服务直接纳入车票“一口价”且难以取消。更严重的是,一些软件根本无法实际出票,乘客还面临退款难、维权难的困境。
从法律层面看,未经授权仿冒正版软件的图标和界面,涉嫌侵犯著作权和假冒注册商标;强制搭售保险或收取额外费用,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这些乱象不仅损害了旅客的切身利益,更扰乱了票务市场秩序,埋下了诸多法律风险隐患。
要真正堵住山寨订票软件的漏洞,必须推动制度、监管与行业责任的全面升级。应用商店应强化票务类App的备案和上线标准,严格双审制度,对可疑仿冒产品发现即下架,从源头上切断山寨软件的传播途径。同时,要建立便捷的举报机制,对积极举报的用户给予奖励,引导消费者主动识别并远离山寨软件。
在监管层面,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形成联动机制,实现线索共享,更快锁定违法行为,形成合力打击。法规和技术需同步施治,提升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不敢轻易涉足。此外,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下载手机应用时务必通过官方认证的应用商店或官方网站,切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同时帮助家中老人识别正规应用,提升防诈意识。